三魂七魄
《云笈七签》释源
北宋宋真宗天禧年间(1017-1021)张君房所编。内容主要有道教的教理教义、本始源流、经法传授、秘要诀法、诸家气法、金丹、方药等,有“小道藏”之称。后被收于《正统道藏》太玄部。道教称书箱为“云笈”,分道书为“三洞四辅”七部(三洞:洞真、洞玄、洞神, 四辅:太玄、太平、太清、正一),此书题名《云笈七签》即掇取七部精英之意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称其书“类例既明,指归略备,纲条科格,无不兼该。”1
-
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060.djvu,《云笈七签 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》,
正一真人居鹤鸣山洞,告赵升曰:夫人身有三魂,一名胎光,太清阳和之气也;一名爽灵,阴气之变也;一名幽精,阴气之杂也。若阴气制阳,则人心不清净;阴杂之气,则人心昏暗,神气阙少,肾气不续,脾胃五脉不通,四大疾病系体,大期至焉。旦夕常为,尸卧之形将奄忽而谢,得不伤哉?夫人常欲得清阳气,不为三魂所制,则神气清爽,五行不拘,百邪不侵,疾病不萦,长生可学。
三魂指胎光、爽灵、幽精。
其第一魄名尸狗,其第二魄名伏矢,其第三魄名雀阴,其第四魄名吞贼,其第五魄名非毒,其第六魄名除秽,其第七魄名臭肺。
七魄指尸狗、伏矢、雀阴、吞贼、非毒、除秽、臭肺。
- 此外,《卷五十四魂神部一》还记载,
真人曰:复坐告汝。夫人身最贵天地,委形三元真气之所戴,若合三气百神,而不至于死。夫三魂者。第一魂胎光,属之于天,常欲得人清净,欲与生人,延益寿算,绝秽乱之想,久居人身中,则生道备矣;第二魂爽灵,属之于五行,常欲人机谋万物,摇役百神,多生祸福灾衰刑害之事;第三魂幽精,属之于地,常欲人好色、嗜欲、秽乱昏暗、耽著睡眠。爽灵欲人生机,生机则心劳,心劳则役百神,役百神则气散,气散则太清一气不居,人将丧矣;幽精欲人合杂,合杂则厚于色欲,厚于色欲则精华竭,精华竭则名生黑簿鬼录,罪著,死将至矣。夫人重色欲,必昏邪秽乱,不避三光、四明、雷霆、神察,为四司所录,五帝所责,延累九玄七祖、父母长居幽途,荣禄长生不可睹矣。
正一真人曰:胎光本生始青元君圣母之宫,每降正月七日;爽灵本生于太一之宫,降于七月七日;幽精生于太极阴宫,降于十月五日。皆以本降之日,上诣本宫受事,送人善恶,谓之三魂会日。此日,是本会之日,亦更小攒会三日。胎光以甲子日上,爽灵以庚申日上,幽精以本命日上,言人善恶灾难非祸。若三魂不相制御,归本宫,各言人清净不生恶状,则魂常不离人左右,神气雄壮,百神随从,所为无不从其善愿,幽蔼绝对,四司莫能书其罪状,灾害、阴邪、疾病不敢辄近其形体,吾为汝备述,谨而行之,真道立见。
正一真人曰:夫修道摄生,常以清旦日未出时,叩齿,三呼三魂三遍,夜欲卧,亦三呼,咒曰: 胎光延生,爽灵益禄,幽精绝死,急急如律令。每日如此,魂不离人左右,飞灾横祸、恶鬼凶神不能为害,游梦变怪杜绝房寝。每于此前上三日、下三日,隔宿洁净恭肃,清斋三日,沐浴拜章,言功谢罪著善,即爽灵幽精不能强制真一元气,道可易求。
正一真人告约赵升曰:行之勿得不常,存之勿得不精,常精者,道人之志也。
正一真人告赵升曰:夫人身有三魂,谓之三命。一主命,一主财禄,一主灾衰;一常居本属宫宿,一居地府五岳中,一居水府。以本命之日,一魂归降,人身唯七魄常居不散。若至本命日,一魂归降,检行生人,与魄合察衰败壮健。若三魂循环不绝,则生人安稳无病。其日可清净身心,不酒,不色,著新衣,焚香习善。至本命日,若欲睡则睡少时,魂与魄合即去。若其日淫醉昏乱,魂归,去身三步取合不得,秽气冲射,魂遂去而不归。如三度魂归不合,魄即去身,神拏矣。魄者阴也,常欲得魂不归;魂若不归,魄即与鬼通连。魂欲人生,魄欲人死。魂悲魄笑,曰:归无我舍,五鬼侵室。三魂绝而不归,即魄与五鬼为徒,令人游梦怪恶,谓之游魂;身无主矣,令人行事昏乱,躭睡好眠,灾患折磨,求添续不可得也。一年六旬,魂六度归身中,制御阴魄,令不与阴邪通好,百神交会,形体灾难不侵;若六旬不返,魄得其便,与阴鬼谋,人将亡矣。每本命日,一魂从本宿降下,二魂虽非巡次、其日亦随从母魂,有本司官吏四人,都十二人。其日本生父母亦与魂降。当须以钱财酒脯一十二分,取本命时,祭之。后,本司不与魄为留难,及时降下,福莫能尽。常为之,长生之门。
古代小说引用
除了道家书籍,古代小说也引入了“三魂六魄”或“三魂七魄”的说法。
甲戌秋,余病危,见白面小僮戴缨帽跪牀下,持一单幅,上书「家政条条,人口寥寥」八字。余念此鬼戏我也,我亦戏之。是午饮胡椒汤,胸次稍宽,乃口号续云:「可怜小鬼,只怕胡椒。」僮一笑去矣。当热重时,觉牀中有六七人纵横杂卧,或我不欲呻吟而彼教之,或我欲静卧而彼摇之。热减,则人渐少,热减尽,仍然一我而已。方信三魂六魄之说,亦属有之。
杭州故事:新婚妇手执宝瓶,内盛五谷,入门交替。梁氏新妇执宝瓶过城门,司门者索钱吵闹,新妇大惊,遂觉恍惚。后吃符水,神魂少定,曰:「我有三魂:一魂失落于城门外,一魂失落于宝瓶中,须向两处招归之。」家人如其言。新妇曰:「城门外魂已归矣,宝瓶中魂为米柜所压,尚不能出,奈何?」盖杭州风俗,以新妇所执宝瓶俱放米柜中故也。如其言,病虽差,而神气依旧恍惚。
《第二回 西门庆帘下遇金莲 王婆贪贿说风情》
不瞒乾娘说,不知怎的,吃他那日叉帘子时见了一面,恰似收了我三魂六魄的一般,日夜只是放他不下。
《第五回 郓哥帮捉骂王婆 淫妇鸩杀武大郎》
「油煎肺腑,火燎肝肠。心窝里如雪刃相侵,满腹中似钢刀乱搅。浑身冰冷,七窍血流。牙关紧咬,三魂赴枉死城中;喉管枯乾,七魄投望乡台上。地狱新添食毒鬼,阳间没了捉奸人!」
此刻便是皇帝,也挣扎不得,渐渐三魂出窍,七魄生烟,奄奄气绝。
安平崔环者,司戎郎宣之子。元和五年夏五月,遇疾于荥阳别业。忽见黄衫吏二人,执帖来追,遂行数百步,入城。城中有街两畔,官林相对,绝无人家,直北数里到门,题曰「判官院」。见二吏迤逦向北,亦有林木,袴靴秣头,佩刀头,执弓矢者,散立者,各数百人。同到之人数千,或杻,或系,或缚,或囊盛耳头,或连其项,或衣服俨然,或簪裙济济,各有惧色,或泣或叹。其黄衫人一留伴环,一入告。俄闻决人四下声,既而告者出曰:「判官传语:何故不抚幼小,不务成家,广破庄园,但恣酒色!又虑尔小累无掌,且为宽恕,轻杖放归,宜即洗心,勿复贰过。若踵前非,固无容舍。」乃敕伴者令送归。环曰:「判官谓谁?」曰:「司戎郎也。」环泣曰:「弃背多年,号天莫及。幸蒙追到,慈颜不遥,乞一拜见,死且无恨。」二吏曰:「明晦各殊,去留有隔,不合见也。」环曰:「向者传语云已见责。此身不入,何以受刑?」吏曰:「入则不得归矣。凡人有三魂,一魂在家,二魂受杖耳。不信,看郎胫合有杖痕。」遂褰衣自视,其两胫各有杖痕四,痛苦不济,匍匐而行,举足甚艰。同到之人,叹羡之声,喧于歧路。
五藏、九宫、十二室、四支、五体、三焦、九窍、百八十机关、三百六十骨节,三万六千神随其所而居之。魂以精为根,魄以目为户。三魂可拘,七魄可制。庚申日,伏尸言人过。本命日,天曹计人行。三尸一日三朝,上尸青姑伐人眼,中尸白姑伐人五藏,下尸血姑伐人胃。命,亦曰玄灵。又曰一居人头中,令人多思欲,好车马,其色黑;一居人腹,令人好食饮,恚怒,其色青;一居人足,令人好色,喜煞。七守庚申三尸灭,三守庚申三尸伏。
人死形如生,足皮不青恶,目光不毁,头发尽脱,皆尸解也。白日去曰上解,夜半去曰下解,向晓、向暮谓之地下主者。太一守尸,三魂营骨,七魄卫肉,胎灵录气,所谓太阴练形也。赵成子后五六年,肉朽骨在,液血于内,紫色发外。又曰若人暂死,适太阴权过三官,血沉脉散,而五藏自生,白骨如玉,三光惟息,太神内闭,或三年至三十年。
店小二正在门前吃饭,只听得房里叫「有鬼」,人来看时,见那厮跌倒在地上,连忙扶起,惊得做皮鞋的待诏也起来,店里歇的人都起来救他,也有噀噀吐的,也有咬中拇指的。那厮吃剥消了一夜,三魂再至,七魄重苏。那厮醒来道:「好怕人!有鬼!有鬼!」
保命君曰:“所谓尸解者,假形而示死,非真死也。”南真曰:“人死必视其形,如生人者,尸解也。足不青、皮不皱者,亦尸解也。目落不光。明钞本作目光不落。无异生人者,尸解也。发尽落而失形骨者,尸解也。白日尸解,自是仙矣。若非尸解之例,死经太阴,暂过三官者,肉脱脉散,血沉灰烂,而五脏自生,骨如玉,七魄营侍,三魂守宅者,或三十年、二十年、十年、三年,当血肉再生,复质成形,必胜于昔日未死之容者。此名鍊形。太阴易貌,三官之仙也。”
总结
古代小说里涉及“三魂七魄”的概念,更多是侧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,再复杂些则为“拘三魂、制七魄”的道家之法。也许是笔误,也许是顺口;“三魂七魄”有时也写为“三魂六魄”。在查找概念的过程中,我翻阅了一些志怪小说,更喜欢《子不语》、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、《聊斋志异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