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林清玄

misaraty 更新 | 2023-09-18
前言
一位极具佛性的作家。

作家

林清玄(1953年2月26日-2019年1月22日),中国台湾高雄人,被誉为“当代散文八大家”之一。著作多次入选中小学教材和考试试题。其文偏大乘佛教思想,极具灵性,不失为涤荡内心的佳作。

作品

《紫色菩提》

一位有足够智慧的老人,应该能看穿时空的限制,知悉宇宙原不是我们所识见者这般渺小。唯有这样,这位老人才能对死亡毫无所惧。

智慧突破时空的限制,如同唐代永嘉玄觉禅师《禅宗永嘉集 证道歌》所言,“心镜明、鉴无碍,廓然莹彻周沙界;万象森罗影现中,一颗圆光非内外。”此外,智慧也如《论语·里仁第四》所记载的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,无论是“仁”这一道德标准,还是朴素真理,都可以比生死更重要。

我们是寄居于时间大海边的寄居蟹,踽踽终日,不断寻找着更大更合适的壳,直到有一天,我们无力再走了,把壳还给世界。一开始就没有壳,到最后也归于空无,这是生命的实景,我与我的肉身只是淡淡的擦身而过。

壳,既是身体,也是身份与地位。灵魂经此世的流转,不变的是识的个体差异性,改变的是识的深度和延展。

“觉悟”不只是张开心眼来看世界,使世界有全新的面目;也是跳出自我的执着,从一个全新的眼睛,来回观自己的心、自己的爱、自己的人生。

“觉”是“学习来看见”,“悟”是“我的心”,最简明地说,“觉悟”就是“学习看见自己的心”。

觉悟某种程度上称为明心见性,亦作不断明证本心佛性,直指慈悲心。

《拈花菩提》

蜡烛的心

“这蜡烛还有油,怎么就熄掉了。”孩子说。

“蜡烛的心烧完了,当然就熄了。”爸爸说。

“没有心的蜡烛不会烧,没有心的人呢?”孩子说没有心的人与没有心的蜡烛一样,不能照亮别人。”爸爸说。

没有心的人,何止无法照亮他人,连自己的路也无法指引。

众生

“我们一直把功德回向众生,我们不就没有功德了吗?”人问法师说。

“你不也是众生吗?”法师说。

“我们把一切都供养菩萨,我们还有什么呢?”人问法师说。

“你供养的时候,自己就是菩萨。”

菩萨,既特指经文中的观音、文殊、普贤、地藏等菩萨,也泛指持大乘佛教菩萨乘的证道者,更是持慈悲心、传播善意且被周围人认为是菩萨的广大人民群众。

《宝瓶菩提》

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、人的地位、人所能享受的物质,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。因引,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,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,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,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,身份卑微者也有其幸福。在生命里,人人都是有笑有泪;在生活中,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,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。

幸福是什么?每个人在生活工作环境中以及意识维度上得到一定的满足感,这便是幸福。

《星月菩提》

化妆师说,“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,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。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,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、睡眠充足、注意运动与营养,这样她的皮肤改善、精神充足,比化妆有效得多。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,多读书、多欣赏艺术、多思考、对生活乐观、对生命有信心、心地善良、关怀别人、自爱而有尊严,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,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。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,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,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,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。”

热爱生命、乐观豁达的积极人生态度高于有礼有节、知书达理的良好教养,远高于精致妆容、华丽服饰的光鲜亮丽。但这些都很重要,层次有高低,付出无贵贱。

真正的生活品质,是回到自我,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,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。再进一步,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,因而有自信、有丰富的心胸世界;在外,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;在内,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。

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;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,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。

通过比较当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幸福感,无论比较是自发的,还是他人给予的;但此非上乘的幸福感。遗憾的是,比较依旧是目前社会判断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之一。如何推动个体与群体的幸福感由外求到内省的转变是一个关键问题,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。

资料

总结

林清玄散文,如《菩提十书》等,清新雅致、佛理通达,实乃澄净心灵的良药。无论哲学、宗教、文学、美学等,只要可以改善和提升个体与集体的精神面貌,便是有益的尝试。